68公斤重发电机 他从于都背到延安
来源:宏伟发电机租凭 发布日期:2016-09-12 浏览:次
粗糙的铁锈爬满了六脚支撑的铁皮架,斑驳的军绿色发电箱安置在铁架中央,木质手摇手柄被磨得光滑——这是一台“走”过红军长征的手摇发电机。看似简陋的它却有68公斤重,支撑着整个长征的发报机收报机供电——在它的背后,是革命战士谢宝金的长征之路。
近日,记者来到于都,找到了谢宝金的侄子谢林贵,听他讲述这位老红军的传奇一生。
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出的手摇发电机(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副馆长张小平供图)
长征前
“我会像保护自己一样保护它们”
1932年,34岁的谢宝金本是一名铁山垅钨矿工。由于身高将近1.9米,力气大能挑起300斤的东西,人高马大的谢宝金被时任中华钨矿公司总经理的毛泽民所注意。一天,毛泽民找到谢宝金问他愿不愿意参加红军。谢宝金十分爽快地答应了。就这样,谢宝金被安排到中革军委情报部,他的红军生涯就此展开。
在情报部,谢宝金和战友一起负责手摇发电机。1934年10月红军准备转移,临行前首长对谢宝金说:“老谢啊!这是毛主席和党中央的‘耳朵’和‘眼睛’,没有这个机器我们打不了胜仗。”谢宝金坚定地回答:“首长,你放心,我一定会像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来保护它们。”
长征中
扛着68公斤重发电机过雪山
谢林贵说,长征开始后,由于通信设备十分有限,中革军委只有一台发报机和一台发电机,因此派出了一支128人的加强连保护这些设备。但是,长征途中前有堵敌后有追兵,头顶还有飞机轰炸,战友一个个牺牲倒下,到过草地时,128个人的加强连只剩下3人。
过草地时,谢宝金意识到背着机器很难过去,于是制作了一个竹排,将发电机放在竹排上,人在前面拖——就这样,谢宝金把68公斤重的发电机“拖”出了草地。
草地过后又迎来了冰冷的雪山,由于雪山的小路陡峭狭窄,发电机是没有办法多个人扛的。于是,谢宝金对战友说:“你们抬起来放到我肩上,我一个人扛过去!”就这样,谢宝金凭着一腔热血经历重重困难,把发电机完好背到了延安。
在延安,谢金宝参加了3万人的庆祝大会。大会上,毛主席称赞他是“长征模范”。
长征后
和“老伙计”重逢大哭起来
新中国成立后,谢宝金被分配到北京工作。之后,他向首长请示回家乡。经批准,1952年谢宝金回到了家乡。
回到于都,谢宝金被安排到供销社收购部当收购员——这个工作他一直干到76岁退休。
退休后,谢宝金的肺结核越来越严重,1976年,谢林贵陪着老人去北京看病。“有一天,我们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参观。”谢林贵回忆说,当走到某一处时,他发现伯父身体在发抖,看上去非常激动,他走到一个展品前想要摸摸它,但被讲解员制止了。“当时,伯父颤抖地说:‘小姑娘,你知道这是什么吗?我为什么要去摸它?这是我长征一路背回来的手摇发电机啊!他和我亲儿子一样啊!’”谢林贵说,“说着说着,伯父就大哭起来。”
延 续
带头捐钱建起红军桥
1984年,谢宝金在老家谢屋村辞世,除了留下绵延不绝的红军精神,他还为村民们留下了一座“红军桥”。
原来,1952年谢宝金回于都后,发现村里的一条溪河让村民劳作和孩子上学很不方便,于是带头捐钱号召村民们共同搭建一座木桥。上世纪60年代,他有“把木桥改成水泥桥”的想法,但没有付诸实施。 去年夏秋之交,一场洪水把木桥桥面冲垮。为了村民,也为了伯父的心愿,谢林贵和家人商量,决定修缮木桥。在政府、谢林贵原部队战友、亲朋好友、乡亲们的捐助下,这座桥不但被修复,还可以通汽车。
标签: